羊栖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叶的变异很大,形状很多。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多分布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均有分布,其中浙江沿海最多。洋栖菜被公认为是当今最有食用价值的海洋藻类,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理想的天然佳品。日本称其为“长寿菜”,每年大量从我国进口。
一、物种特性
1.植物学特征 羊栖菜成熟后株高一般在 30~60cm间,干直立,圆柱形,藻体可分为假根、茎、叶片、气囊及生殖托等部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引起体形变异,枝叶和气囊不一定同时存在于同一藻体上(曾呈奎等 2000)。羊栖菜雌、雄异株、异托,生殖托圆柱状顶端钝,表面光滑,基部具有柄,单条或偶有分枝,雌性生殖托粗短(长约2~4mm,直径 1.5~2mm),雄托稍细长(长约4~10mm,直径 1~1.2 mm),精子囊和卵子囊分别位于雄、雌生殖窝内。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羊栖菜的生长和发育季节随着生长的地区而不同,黄、渤海产幼苗初见8~11月,次年 5~10月成熟;东海产幼苗见于9月至次年 2月,4~8月间成熟;南海产幼苗成熟期很早,一般为2~6月(曾呈奎等 2000)。繁殖期一般在 5~10月,南方由于气温较高,比北方要提前些。
羊栖菜的藻体生长及发育明显受温度、光照、盐度及潮汐、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温度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二、栽培技术
苗种准备:可以利用现有海带养殖筏架和器具。新养殖户均需采购。筏架一般采用软式浮筏,筏架宽度7.5米,长度64米。浮梗、桩梗为2500股聚乙烯绳,桩梗是水深的2.5倍以上,浮子为直径28厘米的发泡塑料,吊绳采用150股聚乙烯,苗绳为300股聚乙烯绳或粽绳。
夹苗:苗长最好为5-10厘米自然苗或2厘米以上人工苗。选择藻体大小差不多的苗为一绳,可采用簇夹和单夹两种方式。簇夹时每簇5-6棵,簇距5厘米;单夹要密夹,苗距1.0-1.2厘米。夹苗时把苗的假根和主枝穿过苗绳,注意保护顶端细胞,避免损伤。一般5-10厘米苗每亩(苗绳长1000米)需苗30-40千克。
养殖方式:春播3月下秋9月上;以弱碱性沙壤土为好,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左右。
设施:春2月中秋8月下播;出苗后要保持畦面湿润,夏季注意适当遮荫降温,冬春季注意保暖。结合间苗采收嫩苗。
三、营养成分
羊栖菜营养分析:
1. 羊栖菜中所含丰富的多糖、食物纤维素、B族维生素、褐藻酸、甘露醇及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2. 其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有促进造血功能和增强免疫功能的功效,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和防止高血压;
3. 食物纤维素对大便秘结有明显好处,有效地防止肛肠疾病的发生,对高血压、大肠癌、贫血、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硬化有特殊疗效;
4. 而其所含丰富的钙、碘、铁、钾、锌等,更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必需物质;
5. 羊栖菜的含碘量很高,能预防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及儿童智力低下,痴呆等症的发生;
6. 由于羊栖菜所含的热量较低,为此还是一种极好的低热减肥食品。
羊栖菜补充信息: 羊栖菜是珍贵的海洋藻类植物,《本草纲目》等药典均有记载,并作为药物使用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栖菜作为一种新兴的保健食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羊栖菜食品与现代人崇尚自然的潮流和人们膳食结构回归植物型食品的趋势相一致,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广阔的市场,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蔬食
羊栖菜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婴幼儿、老年人食用。
1. 特别适宜患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高血压、大肠癌、贫血、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硬化等症人群多食;
2. 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羊栖菜食疗作用: 羊栖菜性寒,味甘咸;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泄热化痰的功效,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等。
羊栖菜做法指导: 凉拌食用:加入味精、盐、醋、蒜头,食用调和油拌匀即可。
煲汤:鸡蛋1~2个(或火腿数片),加水烧开,放进即食羊栖菜1~2包,加葱花调好口味即可。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云丰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