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anner10
  •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0
  •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
  •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0
  •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

春生自种黄秋葵

作者:hmuser      时间:2017-09-07 10:25:43

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是锦葵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埃及及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巴巴多斯种植较多,是非洲和美洲及东南亚人民喜食的蔬菜之一。我国从印度引进,现在全国各城市周边都有少量栽培。黄秋葵嫩果(荚)肉质柔嫩、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堪比人参(在日韩即称为绿色人参)却比人参更适合日常食补。可炒食、煮食、凉拌、制罐、做汤及速冻加工等。幼果中还含有一种黏性物质,可助消化,治疗胃炎、胃溃疡,并可保护肝脏及增强人体耐力。嫩叶也可食用。花、种子和根对恶疮、痈疖有疗效,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种子中含有较多的钾、钙、铁、锌、锰等矿物质,能提取油脂、蛋白质或作为咖啡的代用品。

一、物种特性

1.植物学特征  黄秋葵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直根性,根深达1 m以上;主茎直立,高1~2.5m,粗5cm,赤绿色,圆柱形,基部节间较短,有侧枝,自着花节位起不发生侧枝;叶掌状5裂,互生,叶身有茸毛或刚毛,叶柄细长,中空;花大而黄,着生于叶腋;果为蒴果,先端细尖,略有弯曲,形似羊角,果长10~25cm,横径1.9~3.6cm,嫩果有绿色和紫红色2种,果面覆有细密白色绒毛,果成熟后木质化不可食;种子球形,绿豆大小,淡黑色,外皮粗,被细毛。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温度

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当气温13℃,地温15℃左右,种子即可发芽。但种子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30℃。月均温低于17℃,即影响开花结果;夜温低于14℃,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开花少,落花多。26~28℃适温开花多,坐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

2.2 水分

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幼苗立枯病。结果期干旱,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

2.3 光照

黄秋葵对光照条件尤为敏感,要求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应选择向阳地块,加强通风透气,注意合理密植,以免互相遮荫,影响通风透光。

2.4 土壤

营养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不择地力,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需磷钾肥较多。但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开花结果延迟,坐果节位升高;氮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而影响开花坐果。

二 、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黄秋葵喜温暖,怕霜冻,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开花结果期应处于各地温暖湿润季节。露地栽培,南北各地多4~6月播种,7~10月收获。华北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北方寒冷地区常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育苗,待早春晚霜过后,再定植于大田。

2.整地作畦

黄秋葵忌连作,也不能与果菜类接茬,以免发生根结线虫。最好选根菜类、叶菜类等作前茬。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壤土较宜。冬前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每公顷撤施腐熟厩肥75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300千克,混匀耙平作畦。露地栽培多用两种方式:其一,大小行种植,大行70厘米,小行45厘米,畦宽200厘米,每畦4行,株距40厘米;其二,窄垄双行种植,垄宽100厘米,每垄种两行,行距70厘米,株距40厘米,畦沟宽50厘米。若在田边、道旁、河边单行栽植,株距60厘米,每穴3株,通风透光,便于管理。

3.播种育苗

(1)直播法 黄秋葵多行直播。播前浸种12小时,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小时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70%种子"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株,穴深2~3厘米。各地应在终霜期过后,适时播种,先浇水,后播种,再覆土2厘米左右。直播每公顷用种10千克,育苗移栽每公顷用种3千克左右。

(2)育苗移栽法 北方地区多于3月上中旬在阳畦、日光温室播种育苗。床土以6份园土,3份腐熟有机肥,1份细沙混匀配制而成。播前浸种催芽,整平苗床,按株行距10厘米点播,覆土厚约2厘米。播后应保持床土温度25℃,4~5天即发芽出土。苗龄30~40天,幼苗2~3片真叶时定植。最好采用塑料钵、营养土块等护根育苗措施,培育适龄壮苗。

4.田间管理

(1)间苗 破心时即第一次间苗,间去残弱小苗。2~3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选留壮苗。3~4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

(2)中耕除草与培土

幼苗出土或定植后,气温较低,应连续中耕2次,提高地温,促进缓苗。第一朵花开放前加强中耕,以便适度蹲苗,以利根系发育。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垄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夏季暴雨多风地区,最好选用1米左右竹竿、或树枝插于植株附近,防止倒伏。

(3)浇水施肥

①浇水 黄秋葵生育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播后20天内缺水时宜早晚人工喷灌。幼苗稍大后可机械喷灌或沟灌。炎夏季节正值黄秋葵收获盛期,需水量大,地表温度高,应在早上9点以前,下午日落后浇水,避免高温下浇水伤根。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死苗。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度。

②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应适当追肥,不可偏施氮肥。第一次为齐苗肥,在出苗后进行,每公顷施尿素90~120千克。

第二次为提苗肥,定苗或定植后开沟撤施,每公顷施复合肥225~300千克。开花结果期重施一次肥,人粪稀30000~45000千克,或氮磷钾复合肥300~450千克。生长中后期,酌情多次少量追肥,防止植株早衰。

(4)植株调整 黄秋葵在正常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主侧枝粗壮,叶片肥大,往往开花结果延迟。可采取扭枝法,即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以控制营养生长。生育中后期,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既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又可防止病虫蔓延。采收嫩果者适时摘心,可促进侧枝结果,提高早期产量。采收种果者及时摘心,可促使种果老熟,以利籽粒饱满,提高种子质量。

5.采收

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60天左右。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60~70天,全生育期可达120天左右,甚至更长。黄秋葵商品性鲜果采摘标准以果长8~10厘米,果外表鲜绿色,果内种子未老化为度。如果采收不及时,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8月盛果期,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9月以后,气温下降,3~4天采收一次。采收时宜用剪刀,并套上手套,以免茎、叶、果实上刚毛或刺瘤刺伤皮肤,奇痒难耐,此时用肥皂水洗一下或火上轻烤,可减轻痛痒程度。通常花谢后4天采收嫩果,品质最佳。每公顷产多在1500~3000千克左右。

6.病虫害防治

病毒 主要是病毒病。此病由蚜虫传播,放应及时防治蚜虫。植株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500~8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每隔5~7天一次,连喷3~4次。

虫害 主要是蚜虫和蚂蚁,可选用50%抗蚜威或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三、营养成分

黄秋葵各个部分都含有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嫩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VC、VA、VE和磷、铁、钾、钙、锌、锰等矿质元素及由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粘性物质。每100g嫩果中含有蛋白质2.5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2.7g、粗纤维3.9g、维生素B10.2mg、维生素B20.06mg、维生素C44mg、维生素E1.03mg、维生素PPl.0mg、维生素A660国际单位、矿质营养钾95mg、钙45mg、磷65mg、镁29mg[3]。由于品种不同其各成分的含量也会有所差异。

黄秋葵的营养保健价值很高,如:黄秋葵中的维生素A能有效地防护视网膜,确保良好的视力,防止白内障的产生;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粘性物质,对人体具有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等保健作用,适当多食可增强性功能,还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力;另外黄秋葵低脂、低糖,可以作为减肥食品;由于其含锌和硒等微量元素,可以增强人体防癌抗癌能力;其富含维生素C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提高免疫力。另外丰富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纤维(果胶)结合作用,对皮肤有一定温和的保护效应,可以代替一些化学的护肤用品;可溶性纤维还能促进体内有机物质的排泄,减少毒素在体内的积累,降低胆固醇含量。

四、蔬食

黄秋葵幼嫩荚果可供食用,青嫩时采摘,主食部位为嫩果。新鲜的嫩秋葵生吃口感确实不错,比吃黄瓜、丝瓜的风味清新得多。它肉质柔软,味道香甜,独特的香味中凸现脆嫩多汁的圆润口感。

黄秋葵除可生食外,还可以炒食、煮汤、做色拉、油炸、凉拌、酱渍、醋渍、制泡菜等多种烹调方法。即可以单独煮食也可以和其它的食物一起烹调,黄秋葵常被用来熬制浓汤或者炖肉,汤的口感就变得浓浓稠稠,味道也很鲜美。这是由于黄秋葵特有的果胶成分,使汤变稠。秋葵肉片、秋葵鱼片、素炒黄秋葵、秋葵香虾、秋葵肉(鱼)片汤、秋葵番茄浓汤这些都是由黄秋葵做出的鲜美菜肴。 在欧洲和美国,黄秋葵是很受欢迎的蔬菜,秋葵拌空心粉沙拉也很常见,美国的南方纽奥良还有一道名餐秋葵什锦汤饭。在日本,黄秋葵还常被用来和酱油或柴鱼片凉拌,或者做成秋葵烤鳗鱼拌饭、秋葵寿司卷等等。

黄秋葵还常常被干制并且粉碎成粉末状作为调味料,这种调味料可以提供风味、增加粘度和色泽。也提供了大量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素、能量和矿物质。另外由于黄秋葵风味类似于茄子,所以在很多的菜谱中它被用来取代茄子。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云丰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